百年前中国科举制度废止后销声匿迹的陈家祠广场的两对旗杆,昨天下午在广州陈家祠前被重新复位竖起。 负责旗杆夹复位工程的文物保护专家、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透露,陈家祠立起的旗杆斗修旧如故,严格按照英国收藏家留下的1899年西方人拍摄的老照片复原。 消失近百年:旗杆斗采用无缝钢管替代木斗 历时大半年改造的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将在29日露峥嵘,陈家祠还将根据历史建筑结构原状复原祠堂“前院水塘”,重现旧时陈家祠院前的风貌。复原将在亚运后进行,水塘建成后,约长25米、宽15米,与两边的古榕相呼应,将来游客可看到“一汪池水,绿树成荫”的景象。 记者在现场看到,4根20米高的旗杆竖立在祠堂前面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。负责修复设计的汤国华教授说,古代旗杆和旗杆斗都是木构建,考虑到安全因素,放弃考虑的使用传统木质作为旗杆和旗杆斗,采用无缝钢管替代,而旗杆斗也用不锈钢取代古人的木斗,设计上还特别注意斗底疏漏的抗风结构,在加工后涂上木头本色。 “斗的形状像个金元宝,寓意升官发财,从一斗、二斗、三斗高四斗,官位越高斗越多。旗杆的顶部是个铜葫芦,葫芦也是聚财的寓意。”汤国华介绍,古代的旗杆多数都是杉木、梢木等材质。旗杆夹则会用原来的旧物。 汤国华说,斗的造型很巧妙。古人用木头做旗杆,斗本身就起到掩盖接口的作用。加上本身斗的形状就像个金元宝,寓意升官发财。 遗憾:多数年轻学者不知旗杆斗 采访中记者发现,过去的木质旗杆斗年代久远无一留存,而一些年轻民俗历史研究学者对其中细节更一无所知。对此,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李继光表示,将建议组织有关人员给予重视和关注,以解开这象征显赫功名的科举旗杆斗背后不为人知的更多故事。